索 引 号 11150500MB16505315/2025-00004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 文  号 通政办发〔2024〕44号
成文日期 2024-12-23 公文时效 有效
索 引 号 11150500MB16505315/2025-00004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文  号 通政办发〔2024〕44号
成文日期 2024-12-23
公文时效 有效
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辽市西辽河文明研究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5-01-02 16:07

信息来源:

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25-01-02 16:07


信息来源:

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到:

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通辽市西辽河文明研究五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41223

(此件主动公开)


通辽市西辽河文明研究五年行动计划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国发〔202316号)“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西辽河文明研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具体要求,充分挖掘阐释宣传本地区西辽河文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通辽新篇章贡献文旅力量,特制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利用五年时间,有计划的开展西辽河文明研究工作。通过完善西辽河文明研究专业人才队伍梯次发展体系,构建西辽河文明研究的理论体系,全面阐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进一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培育提升“悦来通辽”文旅区域品牌影响力。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普查创建,夯实基础保障

1. 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对通辽市范围内已认定、登记的2492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完整记录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信息。(完成时限2026年底)

2. 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田野调查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文字记录、采访采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实物等形式采录相关资料,进一步掌握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状况,建立非遗保护名录和非遗传承人档案数据库。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认定、申报提供数据支撑。(完成时限2025年底)

3. 创建自治区级农牧文化生态保护区。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效评估实施细则》(内文旅办字〔2023555号)具体要求,组织开展创建工作。(完成时限2025年底)

4.开展西辽河流域文明研究工作。配合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柳河上游库伦地区先秦时期遗存进行考古调查,宁城、库伦以外西辽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存考古调查和基建的考古发掘项目。编制哈民忙哈遗址考古发掘、南宝力皋吐遗址发掘报告。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通辽地区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专项考古调查工作;联合辽宁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开展以西辽河文明研究为主题的考古工作。借助“四普”成果,研究哈民忙哈、南宝力皋吐分布范围。(完成时限2027年底)

5.组建西辽河流域史前遗址考古博物馆联盟。邀请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博物馆、史前遗址考古博物馆组建西辽河流域史前遗址考古博物馆联盟,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开展文物考古成果展示,学习交流培训等活动。(完成时限2024年底)

(二)加强数据整合,提升资源利用

6.建设通辽市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整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对西辽河地区的古文化遗存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建立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同时报送自治区文物局备案。(完成时限2026年底)

7.完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按照非遗信息资源分类规范、著录标准完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将10大类非遗资源、自治区级农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资料、已建或在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等整合录入到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完成时限2026年底)

(三)深入研究阐释,推动成果转化

8.依据考古、非遗田野调查数据,形成西辽河文明理论研究成果。组织专家学者,依托考古和非遗调查项目,专注于研究西辽河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旨在阐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并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和报告,以进一步深入开展西辽河文明理论研究。(完成时限2028年底)

9.策划和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将西辽河文明研究申请纳入考古中国项目。推动哈民遗址公园申报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加快完成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壁画保护修复、哈民遗址保护利用设施提升改造和安防建设、南宝力皋吐遗址无损探查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完成时限2028年底)

10.举办西辽河文化研讨会。每年举办一届西辽河文化研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邀请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领域和高校专家学者就西辽河文明研究进行学术交流,形成更多创新性、融合性历史文化成果。(完成时限2028年底)

(四)加大宣传推广,形成品牌效应

11.出版西辽河文明研究创作工作。按文化类型、时代、质地、器形等编汇出版文物图录精品集;整理归纳西辽河文明研究成果,出版研究书籍,推动科尔沁民歌改编工程。(完成时限2028年底)

    12.组织开展西辽河文明宣传推广活动。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草原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前后集中开展线上线下的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通过常态化举办各类活动,宣传展示西辽河文明的最新研究成果。录制一部西辽河文明研究成果纪录片,纪录片通过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考古学文化研究,以专家学者专访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西辽河流域文化遗产,充分展示西辽河文明研究成果。(完成时限2028年底)

13.打造西辽河文化节品牌。以“探源西辽河文明·漫游科尔沁胜境”为主题,围绕提升“悦来通辽”文旅区域品牌,将西辽河文化节办成展示地域文化、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影响力的品牌节会。(完成时限2028年底)

14.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组织开展西辽河流域主题文艺作品创作、文创产品研发、专场文艺演出等惠民活动。“北疆文化”融入全市各级文艺院团的主题创作、艺术辅导和交流学习中,配合市委宣传部,组织相关院团专家创作大型交响乐《西辽河交响诗》、舞台剧《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等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举办西辽河文明宣传普及推广活动,积极宣传推广通辽市文物旅游路线,研发文创产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和展示。(完成时限2028年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分管牵头,定期听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文物局)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市财政局、档案局、农牧局、教育局、内蒙古民族大学等配合开展各项工作。

(二)加强资金保障。设立西辽河文明研究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田野调查、基础性资料收集整理、研究成果转化以及举办各类宣传、推广、培训、交流等活动。2024年至2028年每年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根据西辽河文明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由市财政局对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检查。

(三)加强人才培养。争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专业机构和高等院校及相关国家、省、市文博单位专家、学者支持与指导,定期组织以西辽河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我市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与其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经验;寻求项目合作,与相关单位共同开展西辽河文明的研究工作,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